March 18, 2006

從〈雷雨〉角色中看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文化〕

從〈雷雨〉角色中看中國傳統思想文化

文:陳三(嶺南大學二年級)


引言:

《雷雨》是個出色的劇本,藝術成就十分之高,是當時戲劇界發展現代戲劇的先聲,若論在舞台技巧和藝術表現的成就,那是無容置疑的,但在主題方面,歷來都是爭論的焦點,究竟《雷雨》想表達的是什麼呢?

有些學者如胡炳光認為是提出「命運觀念」的問題(1);有些學者如錢谷融認為是「勾勒出現實的社會階級關係」和「反封建、反舊社會、反舊家庭」(2);又有如辛憲鍚認為主題包含了:一.「資產階級的罪惡」二. 「人們的覺醒與鬥爭」三. 「資產階級的必然滅亡」 (3);甚至有些學者如宋劍華認為是「發掘基督教的‘原罪’與‘報應’思想」。(4)

曹禺在序中說「……現在回憶起三年前提筆的光景,我以為我不應該用欺騙來炫耀自己的見地,我並沒有顯明地意識著我是要匡正、諷刺或攻擊些什麼。也許寫到未了,隱隱彷彿有一種情感的洶湧的流來推動我,我在發洩著被抑壓的憤懣,毀謗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 (5)。由此可見,作者當時之所以寫《雷雨》,只是想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因為作者本身都是出身於官宦之家,父親萬德尊是個小軍閥,還曾做過黎元洪總統的秘書,可謂在一個封建家庭長大,他曾這樣形容他的父親「他的脾氣很差,有一段時間我很怕他,他對我哥哥很凶很凶,動不動就發火,我總是害怕同他在一起吃飯,他常常架飯桌上就訓起子弟來」(6),又形容他的家「沉靜得像座墳墓」 (7),更直接說「我不喜歡我的家」(8),明顯地,《雷雨》中的周家與現實中的萬家是很相似的,甚至可以說萬家是周家的「原形」,再加上當時正值九一八事件,令他有感社會的腐敗,累積了寫作的靈感。不管如何,由《雷雨》中可以實實在在看到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這亦是我想在這裡一談的。

宗法文化:

「宗法文化,是指由血緣妞帶維繫的社會結構及其派生的觀念與行為。宗法制度,則是指以血緣關係為妞帶,以父權家長制為軸心,國家組織與宗族組織緊密結合,宗族等級與政治等級緊密關聯的社會制度體系」(9)。中國自傳疑時代開始,家族部落制已經開始,至於西周,周公旦定禮,然後經過孔、孟的完善,及至漢的董仲舒的提倡,由漢武帝的獨尊開始,禮制成為一種無形的法律,深入每個人心之中。而禮制的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規定了每個人在家族中的位置,所謂的「長幼有序」;族中以族長為主,家中則以父為主,這種關係用於政治就是「家國同構」,國家就是君主的家天下,他是全國人民的「君父」。這種宗法文化就形成了絕對的專制,父祖在家族中有絕對的權力,君主在國家中有絕對的權力,甚至歷代法律還規定,父祖責打子孫至死也不犯罪,相反,子孫若辱罵父祖則必判刑,可見其之不公處。

而在《雷雨》中處處可見這種父權式的專制。例如作者形容周樸園「像一切起家立業的人物,他的威嚴在兒孫面前格外顯得峻厲。」 (10)。我們還可以看看第一幕: 「樸: ?好。--你應當在到樓上去休息。?兒,你看你母親的氣色比以前怎麼樣? ?: 母親本來就?有什麼病。樸: (不喜歡兒子們這樣答覆老人家的?,沉重地,眼翻上?)誰告訴你的?我不在的時候,你常來問你母親的病麼?」從周樸園的話看到在家中,兒子要唯命是從,不可踰越,影響父親的權威。又周萍在第二幕中向被迫吃藥後的繁漪說: 「父親一向是那樣,他說一句就是一句的。」可見周樸園平時在家如何專制了。而即使如魯貴,即使他在主人面前一副卑躬屈膝的樣子,但他一回到家中還是擺出一家之主的架子: 「他好像很得意自己在家裡的位置同威風,拿?那把破芭蕉扇,揮?,舞?,指?。」、「貴: ……你們想想,你們是哪一件事對得起我?(忽而覺得自己的腿?處放,面向?媽)侍萍,把那凳子拿過來,我放放大腿。」,回到家中就大罵,還要人服侍呢!

這種專制做成對獨立人格和個人精神的束縛、否定和閹割,魯迅就在《狂人日記》中借「食人」來折射這種中國家族制度的罪惡。在《雷雨》中亦可看到,如周萍在第二幕中對繁漪說的話: 「那麼,我是個最糊塗,最不明白的人。我後悔,我認為我生平做?一件大事。我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弟弟,更對不起父親。」,他對自己與繁漪發生的感情非常後悔,因為繁漪的身份是他的後母,是他父親的妻子,他這樣做是亂倫的,違反了宗法中作為人子的位置,故他說「我自己還承認我是我父親的兒子」,而他甚至對不起這個社會,因此深深地內疚著痛苦著,但這種痛苦完全不是為了個人的情愛,是社會加諸於他的精神束縛,無怪乎繁漪會這樣回答了「你最對不起的是我」,我想他連自己的心也對不起了!再看看周沖,他本來興沖沖的想為四鳳爭取學費,但在父親的多次的否定下,只落得一句 「(悔怨地)那是我糊塗,以後我不會這樣說話了。」,可見這種壓抑是多恐怖的了。

道德文化:

禮制亦做成所謂的道德,道德範疇很廣,如仁、義、禮、智、忠、孝、節等,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維持社會的運作,亦即家族為本的宗法制度。但這種泛道德在實際運作中卻導致人們變得冷漠、自私和虛偽。這些問題在周樸園這個角色中可充分表現出來。

他是冷漠的,對受傷的工人不給一點撫恤金,還叫警察開槍打死三十個工人,對發起罷工的魯大海絕不留情的裁掉,甚至在包修江橋時故意叫江堤出險。

他是自私的,為了金錢和維持權力不擇手段,魯大海曾說: 「你不要看這樣威武的房子,陰沉沉地都是礦上埋死的苦工人?換來的!」;而三十年前,在年三十的晚上,侍萍生下周樸園的第二個兒子才三天時,他為了要趕緊娶那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即繁漪,他竟逼?她冒?大雪離開周家,在三十年後知道眼前人是侍萍時,竟從之前一刻的懷念立即變得如臨大敵,竟「忽然嚴厲地」問「你來幹什麼?」,可見周樸園是個只為自己的人,根本不理他人死活,即使那個是他的愛人,在「利」字面前也可輕易拋棄!

他是虛偽的,我們可以從很多人口中看出來,如繁漪曾說: 「不像你們的祖父,叔祖,同你們的好父親,偷偷做出許多可怕的事情,禍移在?人身上,外面還是一副道德面孔,慈善家,社會上的好人物。」魯貴說: 「周家的人從上到下就?有一個好東西。我伺候他們兩年,他們那點出息我哪一樣不知道?反正有錢人家頂方便,做了壞事,外面比做了好事裝得還體面;文明詞越用得多,心裡頭越男?女娼。」即便是周樸園在教訓周萍時也說: 「我的家庭是我人為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兒子我也認為都還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的孩子,我絕對不願叫任何人說他們一點閑話的。」,他為了維護一個「體面的家庭」真可謂不遺餘力了。

階級文化:

古代的禮制除了分了長幼,還定了「尊卑」,而這種尊卑之分,久而久之就做成不可橫越的階級觀念。勞動階級永遠做下等的工作和受人差役,資產階級則享有特權和教育機會。
《雷雨》中也含有很多階級性的東西,因此很多學者也認為《雷雨》想表達的是階級主題。

中國傳統的婚姻觀念是「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周樸園之所以娶繁漪因為她是「有錢有門第的小姐」,而侍萍只是婢女,是可以隨時拋棄的,即使周母也同意這事。又如魯大海對周沖說:「……可是她是個窮人的孩子,她的將來是給一個工人當老婆,洗衣服,做飯,撿煤渣。哼,上學,念書,嫁給一個闊人當太太,那是一個小姐的夢!這些在我們窮人連想都想不起的。」可見一個勞動階級的女兒,到最後的歸宿只能是工人。當繁漪知道自己兒子所喜歡的女子是四鳳時,就以「階級有別」來勸周沖: 「不過我怕你走錯了。第一,她始終是個?受過教育的下等人。你要是喜歡她,她當然以為這是她的幸福。」即使是周萍也認為四鳳與他是存在階級上的差距,如他答繁漪時說:「不必,這件事我認為光明正大,我可以跟任何人談。--她--她不過就是窮點。」口氣中是不肯定的,可見他仍是怕社會的取笑,取笑他娶一個窮人家的女兒。

而作為勞動階級的魯貴,也同意階級的絕對性。他罵魯大海「以下犯上」:「反正這孩子混蛋,吃人家的錢糧,就得聽人家的話,好好地,要罷工,現在又得靠我這老面子跟老爺求情啦!」認為魯大海「在礦上吃的也是周家的飯」,但竟然發起罷工,這是不對的行為;又說魯大海「老爺就是老爺,什麼董事長,上我們這兒就得叫老爺。」、「究竟是礦上大粗的工人,連一點大公館的規矩也不懂。」所謂的「規矩」就是維持階級的絕對性所定的規則,就像封建帝制中的「朝儀」一樣,都是為了分「尊卑」、「上下」。

另外較有趣的事是在語言上也可看到這種階級觀念,好像劇中角色罵人時所用的詞句,勞動階級的則較粗俗,如魯貴的罵詞有「雜種」、「他媽的」、「給我滾」、「王八蛋」等,資產階級的則較文雅,如周樸園罵的罵詞只有「胡說」、「混賬」,這可能和教育程度有關,亦可能是在「道德」下的虛偽表現。

婦道文化:

中國的宗法制度,以父權家長制為軸心,女性的地位是十分低落的,她們的主要職責是傳宗接代、相夫教子,所謂「出嫁從夫,老來從子」。而夫婦之倫正是維繫宗法制度的重要一環,它保障了一個家族的延續和兩個家族的結合,同時為了維護父權家長制,就對女性加諸很多的限制,如夫為婦綱,則妻子就變成丈夫的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又如三從四德,即所謂的「婦德」,更是所有女性皆要遵守的金科玉律,從之則是賢妻良母,不從之則變成蕩婦了。就是這種不合理的制度,做成女性在歷史中往往都是受害者,而這在《雷雨》中亦到處可見,《雷雨》中三個女角都是父權家長制下的受害者。

首先,是女性沒有選擇的權利。她們不能選擇結婚的對象,而結婚後即便是一段失敗的婚姻關係,她們也沒有選擇離婚的權利。如繁漪在「悶死人的家庭」中被迫過了二十年,丈夫周樸園從未尊重過她,把她看成瘋子,迫她喝藥,故繁漪對周萍這樣說: 「今天這一天我受的罪過你都看見了,這樣子以後不是一天,是整月,整年地,以至到我死,才算完。」這種壓迫是一生的,她不能選擇離開,因為要守女子「從一而終」的觀念,女子無權提出離婚,但男子則有休妻的權力。

又看看侍萍,她會「讀書寫字」,算是有點學識,氣質是高貴的,像「大家戶裡落魄的婦人。」但她的一生是坎坷的,三十年前被周樸園所騙,後又嫁與無賴一般魯貴,第三幕中這樣形容魯貴: 「?貴由門上。?去短衫,他只有一件線坎肩,滿身肥肉,臉上冒?油,唱?春曲,眼迷迷地望??媽同四鳳。」而之所以這樣正是因為侍萍「不賢慧」、「不大規矩」與周樸園未婚生子,還帶著幼子,這是被人垢病的,因為這就是不從婦德,根本沒有什麼「正經人家」會容納她,她只能嫁給魯貴這種人了。即使這樣,魯貴還覺得這是委屈了他,還說: 「這次回?,你媽要還是那副寡婦臉子,我就當你哥哥的面不認她,說不定就離了她,?看她替我養女兒,外帶來你這個倒霉蛋哥哥。」

其次是母親的責任。作為母親必須事事以子女為先,這樣本無不妥,甚至可以表現出母性的光輝,但這種責任為人母親的一定要負,還要犧牲自己的一切,反而為父者則可以負可以不負。這在無形中做成一種道德上的壓迫了! 好像周樸園「要求」繁漪吃藥時: 「繁 (懇求地)哦,留?我晚上喝不成麼?朴 (冷峻地)繁漪,當了母親的人,處處應當替子女?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體,也應當替孩子做個服從的榜樣。」周樸園就以「母親的責任」---「替子女?想」、「做個服從的榜樣」來迫繁漪就範。又如繁漪要求周萍帶她離開周家時,周萍答她: 「你?有權利說這種話,你是沖弟弟的母親。」赤裸裸地說出作為母親,她是沒有權利的,她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她只剩下「母親」這個身份。周萍後來甚至直斥繁漪: 「我母親不像你,她懂得愛!她愛自己的兒子,她?有對不起我父親。」在這裡周萍的潛台詞其實是: 「我母親才不像你這樣不守婦道!」

其三是「娶妻求淑女」的心態。婦道的提倡是為了鞏固父權家長制,因此形成「娶妻求淑女」的心態,因為所謂的「賢淑」正是要求女性安順柔和、正直大方、含蓄慎言等,總之就是為了便於掌握與操縱。而周家三父子的擇偶方向其實亦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先自周沖,他這樣形容四鳳: 「反正她是我認為最滿意的女孩子。她心地單純,她懂得活?的快樂,她知道同情,她明白勞動有意義。最好的,她不是小姐堆裡嬌生慣養出來的人。」他喜歡四鳳正是因為她單純,沒有小姐的壞脾氣,其實就是四鳳比較安順柔和了。再看周萍的出場介紹: 「…漸漸他也厭惡一切憂鬱過分的女人,憂鬱已經蝕盡了他的心;他也恨一切經些教育陶冶的女人,(因為她們會提醒他的缺點)同一切細緻的情緒,他覺得“膩”。」因為繁漪不像「賢淑」的形象,她是激烈的、熱情的,也是聰明的,她太強了,這就更使周萍顯得軟弱,因此他愛上四鳳:「她有“青春”,有“美”,有充溢?的血,固然他也看到她是粗,但是他直?到?才是他要的」四鳳的「美」就是在於她的安順柔和。最後是周樸園,他雖然為人冷莫,但若比較起來,他是比較喜歡侍萍的,因為繁漪具有太強烈的反抗精神和個性意識了,這對周樸園這個絕對專制的一家之主來說,繁漪實在太難控制,而且繁漪「明白他的底?」,因此周樸園是怕她的,故他是厭惡繁漪的,因為繁漪不像侍萍般會忍氣吞聲。

宿命文化:

中國以農立國,農業生產仰賴天象,因此古人對天就有一種敬畏的態度,再加上現實產生的不公平,中國人於是有了一種「天」是擁有道德意志的觀念,形成那種宿命的文化,有所謂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心態,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某程度上,這是起了一點的道德作用,但同時卻做成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保守性格,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而《雷雨》中最受這種思想影響的就是侍萍,當侍萍重遇周樸園時就悲憤地說: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憤怨)我?有找你,我?有找你,我以為你早死了。我今天?想到到這兒來,這是天要我在這兒又碰見你。」她埋怨是天意又使她重遇周樸園,而且「自己的孩子個個命定要跑到周家來,又做我從前在你們家做過的事。」、「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爺們。這是我的報應,我的報應。」她更怨命運使自己的女兒重蹈覆徹,跌入這個悲劇之中。

文中還有兩處提到天意或報應的。一是魯大海第一幕出場之時:「大 (忽然)剛才我看見一個年輕人,在花園裡躺?,臉色倉白,閉?眼睛,像是要死的樣子,聽說這就是周家的大少爺,我們董事長的兒子。啊,報應,報應。」這裡的「報應」就是隱含了道德批判的意味,因為周樸園惡貫滿盈,報應就會發生在他的兒子身上了。二是第四幕周樸園的驚恐「天意很--有點古怪」這裡是周樸園害怕他做的壞事總有被揭穿的一天,而且會重遇三十多年不見的侍萍,這令他很不安,覺得有將事發生。這裡交代了周樸園的心理變化,同時又加強了戲劇的張力。

有人說四鳳之所以觸電而死,是為了回應她先前許下的誓言: 「那--那天上的雷劈了我。」但其實不然,四鳳早知道那兒有根電線:「我糊糊塗塗又碰到這兒,走到花園那電線杆底下,我忽然想死了。我知道一碰那根電線,我就可以什麼都忘了。」她之所以不自殺是因為放不下周萍,但後來知道周萍是她的兄長時,她再沒有生存的理由了,可見她是蓄意自殺的,才不是一種「報應」。

緒論:

曹禺的《雷雨》共有五個版本,最初發表的初稿是在1932年,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應,之後加以修改再在1933年發表,這次就做成很大的轟動,曹禺因此成名;後來又修改過幾次,多是刪去序幕和尾聲,但於1951年所做的改動最大,《雷雨》變成一個充滿政治味道的戲劇。我今次所看的是1933年發表的版本,我覺得這樣才能更了解原本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

可能不同的人看,會有不同的感受;可能作者寫這個劇本時,根本想不到會有這麼多人去解讀。我作為一個讀者,不是想去拆解這麼一個出色的劇本,只是對這個劇本有些感受,我從中看到很多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的陰暗面、不足處,這和以往在課本看到對道德的一股腦兒的讚揚是不同的,因此我定了這個題目,我希望那些不合事宜的、不公平的傳統思想文化能夠慢慢消失,我們能有一個更好的社會!

參考書目:
(1) 《雷雨人物談》 錢谷融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
(2) 同上
(3) 《解讀雷雨》 王兆勝著 京華出版社 2001
(4) 同上
(5) 《雷雨》 曹禺 鴻光書店 1993
(6) 《曹禺自傳》曹禺 江蘇文藝出版社 1996
(7) 同上
(8) 同上
(9) 《傳統文化與中國社會主義》 王燕京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0
(10) 如不加註釋則所有引文引自---《雷雨》 曹禺 鴻光書店 1993

其他參考書目:
《曹禺傳》 田本相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1988
《雷雨導讀》 管旅華 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1
《戲劇編寫概要》 姜龍昭 著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000
《中國文化與婦女》 黃嫣梨 著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1994
《傳統與中國人》 劉再復 林谷 合著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88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