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l) Free (to) Hug〔人文〕
IN THE MOOD FOR ARTS & HUMANITIES
文化 Culture
表演藝術 Performing Arts
政治 Politics
社會 Societies
I have used anagrams (What is it?) as a distration task in the psychology experiment my group is holding. I find this game could be worth playing depending on the word given and the possible answer(s).
轉貼自<人間>
以下摘自inmedia “抗議商業電台節目「架勢堂」節目鼓吹性暴力、踐踏女性尊嚴” 的留言,尤喜歡Will君及胡俊龍君的觀點,值得一看。
原文網址:<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119285&group_id=14>
明光社抽水....
事件的發展, 到了今天已再出現被明光社抽水的情況,森森及婦女事務委員會都說「願意協助商台,加強員工對性別意識培訓。」
十分同意樓上朋友LJL所說, 發起的婦女團體在今次的行動, 在表達不滿意森小的「非禮」選舉之外, 並沒有完整論點去表現「女性性自主」、「女性表現性感不是邀請非禮」等最基本概念,討論很快便被轉化為「媒體不應表達性」等反對色情刊物的論點中.
由於發起的婦女團體並沒有出來說清, 她們是不是「反性」的, 所以便成了與明光社無異的傳媒「監察」的保守立場. 更可惜的是, 到了今天亦不見聯席有興趣討論他/她們的對性自主及色情刊物的立場.
可見, 事件將會被明光社拿來作媒體色情泛濫的案例, 要限制媒體談情論性的空間.
網民已將報章的風月版與森小事件一齊討論. 至於為何這班婦女團體不反風月版而反對森小是次選舉, 背後的理論是甚麼? 多年積極於本地性運動的情色作家李偉儀更在太陽風月版設有性信箱專欄. 究竟談情論性的風月性信箱, 與非禮選舉之間的差別是甚麼? 類似的十分有趣的討論, 婦女團體有興趣深化討論嗎? 還是, 森小被拿來祭完旗後, 事件便完結? 這完全失卻了一次好好的性自主教育的機會.
發起的婦女團體中, 包括應該是思想基進的新婦女協進會及funion, 為何會對事件轉化為「反性」的討論表現得亳無興趣? 森小是被雪了, 架勢堂是停播了, 行動似乎是成功了. 可惜, 這事件對香港的性政治討論, 不只是亳無幫助, 更助長了保守組織的傳媒監控的討論.
相信, 如果發起的婦女團體一開始便表現出強烈意識, 說支持媒體中談情論性, 支持穿戴性感也穿街過行搭巴士地鐡, 女性性自主與邀請非禮是兩碼子的事, 這樣, 明光社也不那麼容易加入抽水行列中.
-- will 於 June 09, 2006 01:01 PM
分析
事情主要有數個範疇(以下是總結大家的意思及自身體驗,而寫下的想法,明天將放進自己的BLOG內。
第 一個是反性暴力與其他觀念的混淆。其實,婦女團體反對的主要是主流媒體經常在性方面侮辱女性及提倡男權主義,例如報紙中的風月版以及不雅用語等等。森美、 小儀只是她們的一個切入點(其實,香港已經有不少夠她們煩了)而已,以博取社會注意性暴力的問題。至於面打倒商台、森林、小儀,相信是一些激烈分子的想 法,一個群體有不同的取向,十分正常。至於是否對錯,我暫時不能下結論。然而,事實也可給其他團體利用作爭取社會認同的題材,例如保守派(明光社?)便無 限上綱—但不能把這些意見捆綁一起處理,之後獨斷地誣衊婦女團體。
不 過有些人把婦女團體反性暴力等同反性,將其聯想到要復辟古代般保守,如此人云亦云後,便「同情」起森美、小儀來,認為他們反壓迫,實在令校長我啼笑皆非。 依我的理解,即使現代的性解放,前提也應該是兩性間互相願意和尊重才可,然而非體此一舉動是毫不尊重別人的,兼有霸權意識在內,何以前者會和後者掛勾?
可能社會風氣沒有想像中好,提倡恰當的性觀念,反而宣揚官能反應、意淫…—那麼,其實無論是報紙、或者是森美小儀,都是投其所好而已;可是這樣亦無形中鞏固這不良風氣,造成惡性循環之餘,亦把上述的概念混淆起來,但這樣已經會讓一些不經大腦思考的人發瘋了。
第二個是現象是「竊鉤者盜,竊國者侯」—香港傳媒諸如方向、太陽等報紙的風月版或其他章節均有宣揚性暴力、凸顯女性部位……等問題。可是在森林小儀被炮轟時,這此原本其身不正的報紙忽然間非常之有道德,動用頭版來對兩人「鞭屍」。
第 三個現象比較有趣,就是青少年與成人的對抗。森美、小儀或架勢堂可能是很大部分青少年的符號,青少年或許已把森美、小儀當作是青少年價值觀受社會肯定的指 標(不確)。所以,當森美、小儀遭到一個成人團體(婦女團體)抨擊時,被會被理解成成人打壓青少年的行為。之後,他們便為抗爭而反對。,這種情緒在不少討 論區也可看到。但其實是捉錯了路,因為別人意不在此。然而這卻引起成年人有意、無意的猜忌,加深了對青少年的負面印象,繼續握緊大權,不肯放手。結果又是 惡性循環。
值得思考的是,過程中雙方可能會大肆打擊跟集體意識不一致的意見,以保護其價值觀及範圍。例如某些討論區當一有網友事情提出相反意見時,就很快被轟炸了。這和心理學、社會學有關,不多說了。正如社會學家Zygmunt Bauman所言:「內群與外群之間的邊界,是人類是不惜餘力防守,而且消耗了最多注意力的區隔。對內群來講,外群可以說是有益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國為它解決了內群的認同問題,鞏固了內群的統一和團結。」
題外話:以上的現象非常有趣,就是在對抗外群時,內群中的出現的橫蠻和專制反而會扼殺其他意見。這不是和青少年所期許的相反嗎?希望以此事作為抗擊成人的青少年好好想一想。
-- 胡俊龍 於 June 11, 2006 01:42 AM